定海谈(表演+讲述) | 三位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传人

定海谈 定海桥 2017-10-04

定海谈 · 080

三位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传人

讲述 + 表演:施万恒,普美芳,字汝民等

表演内容:《绿春栽秧鼓》,《海菜腔》(节选),笛子,树叶等

主持:陈韵

与谈:龙成鹏(民间音乐研究和传习工作者)、信卫波(民间音乐研究和传习工作者)、殷漪(艺术家)、陈晋(人类学家)、肖坤冰(人类学家)

现场组织:赵伊人、张卓伟

时间:2017年10月7日(周六)14:00-17:00

地点:定海桥互助社·上海市杨浦区定海港路252号

报名:关注本号,回复“定海谈80+姓名+手机号” 

/友情提醒/

请参加者用10元茶水费(或购买现场出版物)支持我们~

* 题图为巍山打歌

今年2月,定海谈邀请云南源生坊的龙成鹏和信卫波两位,借由几位民族音乐人的故事,对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二十年的工作和经验进行了回望(之后又将其整理成文)。10月他们受金泽工艺馆邀请,带着数位来自云南石屏和巍山的彝族音乐传承人来上海交流。

我们邀请其中三位传承人用表演和自述的方式,在定海桥互助社举办一次故事会,通过他们对近30余年的个人经历,以及习自传统的音乐技艺的演绎,试图勾勒时代变迁中云南彝族民间音乐艺人个人与群体的处境和遭遇。

作为来自变动中的历史和民间生活、又需要不断扩展对其想象的活的音乐,我们希望和嘉宾、讲述人和现场的朋友一起,梳理相关的议题和问题,或可为未来的音乐工作实践提出畅想。

关于源生坊和云南民间音乐传承的故事,请参阅:

源生坊 | 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二十年后的回望

讲述人

施万恒

石屏人,彝族烟盒舞国家级传承人,精通《海菜腔》等唱腔。成长于“文革”前,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度参与社区的民间文化复兴。九十年代后,进入城市,跟随田丰,执教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后返回乡村,继续从前音乐传承工作,是源生坊机构重要成员。

讲述人

字汝民

巍山彝族,经历丰富,八十年代后期来到昆明,以音乐歌舞技艺谋生,后带团驻上海,返回后加入传习馆,现重返巍山。

讲述人

普美芳

传习馆学生,在家乡时,接受过部分传统教育,在传习馆时获得更加完整的训练,现是年轻一辈中坚,石屏彝族省级传承人。

感谢源生坊对这次活动的支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意——

源生坊10月9日下午在上海徐汇区斜土社区文化中心的演出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

网站:dinghaiqiao.org

「定海谈」以定海桥社区为基地、以地方经验为参照,关涉港台日韩新马等亚洲各地的社区文化实践,团结各界人士,试图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提供新观察与新思想。